记者再走长征路:跟着走,红旗飘展在前头
中国新闻来源:光明日报 2019年08月20日 09:44
我要分享
原标题: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当人类社会迈进21世纪时,《人类1000年》一书归纳了1000年来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100件事,其中,来自中国的红军长征与火药武器的发明等一同入选。
长征纵横10余省市,长驱两万五千里,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一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经历600余次战役战斗,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作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长征的胜利,正是一场理想信念的伟大胜利。
出发,理想信念之火高燃
1934年10月8日,从松毛岭保卫战撤下来的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走到部队前,语调沉重地说:“敌人炮火打到瑞金的大门口了,我们一年的苦战失利了。我们要大转移,离开多年战斗、生活的红区了。”听到这话时,许多战士落下泪来。沉闷的空气,像山一样压着每个人。随即,罗炳辉用力挥动着手臂大声喊道:“请大家坚信,革命一定要胜利!我们一定要打回来!”
两天后的黄昏,于都河畔10个渡口挤满了渡河的队伍。队伍里,很多人无法预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中国工农红军将要到何处去,他们甚至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这一去要多久。但这群深种革命理想的战士始终相信,只要跟着走,就会取得胜利,只要跟着走,一定会取得胜利。
老百姓知道红军要走了,带来整篮苞米、南瓜干、番薯干、鸡蛋给他们送行;妇女们聚集在一起把她们做的鞋和缝补好的衣袜送给红军;孩子们追着队伍往红军的口袋里塞上一把炒熟的豆子。战士们饮下乡亲们端上来的壮行酒,随着队伍踏上了旅程。
长征前夕,红军在苏区进行最后一次“扩红”。
福建长汀南山镇,有一座刻有“救国不分男女老幼”标语的红军桥。当年这里有4根柱子刻有征兵用的标线,这条线和带枪刺的步枪一样高,青年达到这个高度就可参加红军。而通过这条线的2000多名热血男儿大多没有回来。
在整个苏区时期,闽西先后有10万工农子弟参加红军和赤卫队,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中有2.6万闽西儿女,而到达陕北时仅存2000多人。那个别离的秋夜过后,多少母亲、妻子、孩子,开始了无尽的守望。而很多人最终等来的,只是一张烈士证书。
江西瑞金叶坪乡,华屋村17名青壮年参军前夕来到后山蛤蟆岭,每人种下一棵松树。他们约定革命成功后,都要省亲故里,回报乡亲,如果有人“光荣”了,活着的人不仅要为阵亡的兄弟孝亲敬老,还要照看好这些松树。如今,17棵苍松郁郁葱葱,却始终不见儿郎归来。
8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为这段历史作出了注脚:当年革命十分艰难,也可能不成功,但人们心中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就一定会前赴后继,哪怕当时不成功,将来也必然成功!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渡过于都河后,月亮升起来了,行军队伍逶迤如长蛇。队伍里,一位小战士问团长:“看这个阵势,咱们这是要到哪里去啊?”
“打敌人去。”团长说。
追随,同红军走到底
“长征的时候你做什么?”邓小平的女儿问他。
“跟着走。”邓小平这样回答。
有多少人,也是这样走完了长征路。
“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没收地主阶级的一切土地,耕地归农民”……这是重庆酉阳南腰界土地庙墙壁上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的内容。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跋涉千山、转战万水,记者看到了很多长征时期的红军标语——“红军为土地为农民而战”“工农团结一条心,打倒土豪把地分”……这样的话语,在红军走过的路上几乎随处可见。
这场辗转大半个中国的行军,也是一场传播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在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的同时,红军给予了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农民、手工业者、失业工人世代从未有过的向往和希望。那面画着镰刀斧头的红旗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有了觉醒的眼神。通过红军的标语和口号,那些挣扎在苦难与贫弱里的生民百姓,第一次知道红军的远征是为了打倒神仙皇帝,改变世间一切不公,创造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新世界。当他们目睹民团地保们口中的“赤匪”砸开监狱、打开粮仓,便坚信只要拿起身边的锄头、铁锤甚至仅仅只是一根木棍,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追随那面旗帜一路远去,道路的尽头就是他们梦想的中国。于是,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长征路上的每一次“扩红”,都是这样一幅场景。
他们相信,跟着走,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迎来新的生活。
红军战士姜秀英从童养媳家庭跑出来,与当娃子(奴隶)的母亲和家人一起参加红军。在过雪山时,姜秀英的脚趾被冻坏了,为了跟上行军队伍,她用斧头把溃烂的脚趾砍掉。她知道自己必须跟着红军队伍,因为她在旧社会“活够了”,只有在红军队伍里,她才是一个人,只有跟着红军走,她才能活成人。
他们相信,跟着走,就能打破世间不公,消灭那些作威作福。
四川省松潘县镇坪甲竹寺土司安登榜,主动放弃了国民党政府的高官厚禄和优渥的生活环境,甚至一度被通缉,只因不满他们敲诈、压迫羌民。他带领300多名羌族勇士加入衣衫褴褛、缺吃少穿的红军队伍。因为他知道,这支队伍能打破旧世界的枷锁,带给乡民平等自由。1935年8月,安登榜的尸体在他去筹粮的路上被发现,鲜血染红了身边的青草黄花。
他们相信,跟着走,生活才有了希望;跟着走,国家就有了希望。
1934年,黔东独立师在重庆秀山遭敌伏击,政委段苏权中弹负伤,与部队失散。在当地村民李木富帮助下藏在山洞养伤一月有余。稍微能下地走路,段苏权便坚持要去寻部队。他一瘸一拐,扮作叫花子一路讨饭追赶部队,最后无奈回到老家湖南茶陵。3年后一旦打听到红军所在地,段苏权随即跋涉数千里重新归队。
在云南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里,记者看到几位藏族战士长征后在延安拍的一张照片,照片里阳光灿烂,战士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照片一旁,是《心愿——一个藏族战士的恋歌》的歌词:“奔腾的雅砻江怎能倒流,离弦的飞箭绝不会回头,我们共同的心愿,是同红军走到底。”
前行,为有牺牲多壮志
中央红军出发那天,奉命留守苏区、担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伯坚在于都河上架桥,以护送主力红军撤离苏区。多年后,好友叶剑英想起那天他忙碌的背影,写下“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的诗句,而刘伯坚于1935年3月被俘牺牲。
革命与牺牲,从来如影随形。据统计,长征中共有10万将士壮烈牺牲。红一方面军出发时8万多人,抵达陕北时仅余六七千人,在这支部队的征途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倒下。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湘江一役,有“绝命后卫师”之称的红三十四师同十几倍于己的敌军鏖战4天。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在昏迷中被俘。国民党道县保安司令将陈树湘放在担架上,由他本人亲自监督押往长沙邀功。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抬担架的士兵脚下一滑,才看见陈树湘早已一声不响从伤口处把自己的肠子扯出来,用手绞断了。国民党军将陈树湘的头颅割下来,挂在了长沙小吴门的城墙上,那正是陈树湘出生的地方。那一年,29岁的陈树湘以这样壮烈的方式回到家乡,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在这条鲜血染红的红飘带上,每天都有人牺牲。巍巍雪山上,已经被冻僵的红军,手指还指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茫茫草地里,多少战士抢着试吃带毒的野草。
还有更大的牺牲,1934年至1937年,苏区被国民党杀害的红军家属达80万人,徐海东家族被杀66人,贺龙一家被杀100多人……尽管如此,长征路上,群众还是箪壶不绝迎红军,为红军筹粮筹物做向导,甚至有的乡亲饿死在为红军送粮的路上。在红军部队离开后,当地群众依旧坚持斗争,将红军伤员藏好、照顾好,从容面对还乡团们的屠刀,为了保护红军不惜牺牲生命,因为他们始终相信这群衣衫褴褛,但信念坚定的队伍。
这段荡气回肠的岁月过去80多年后,记者在位于四川省红原县的日干乔湿地红军过草地纪念碑上,看到取自《苦难辉煌》书中的这样一句话——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尽苦难,我们获得辉煌。(记者 刘华东 靳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