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以“五个突出”大力推进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1 19:38

  华东理工大学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持续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努力为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作出积极贡献。

  突出创新,夯实人才成长根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四位一体的教育理念,积极打造有思想、有灵魂的工程教育。开设“智能与机器人”“生物医药”“智慧化工”“能源与环境”“机械智能化”5个工科试验班、实验班。探索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启动“本硕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行“3+1+X”培养模式,支持本科生提前进入硕士或博士培养课程和实践体系,努力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技术原创性工程人才。依托“创梦园”、“道器网”、大学生创业工作室、科技园梅陇基地等创业孵化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从课堂、科研实验室、校内实践平台走向市场和实战。举办“SCIP+”绿色化学化工创新创业大赛等,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国内外科创竞赛,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突出协调,强化交叉融合培养。深化新工科建设,成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开设集成电路材料系等,积极适应和服务国家发展需求。打破传统学科专业壁垒,推行跨学院大类招生。如,化工学院、药学院全部专业按“化工与制药类”大类招生,计算机类与电子信息类两个大类合并按“计算机类”大类招生,不断推动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设置“化工与工程管理”“计算机与金融学”“应用化学与生物科学” “环境与社会学”“能源与经济”5个跨学科双学士学位项目,开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等9个辅修专业以及信息工程、国际企业管理等11个微专业,积极构建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高质量的教学体系,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实现“1+1>2”的培养效果。

  突出绿色,厚植生态文明意识。系统性开展绿色工程教育,探索实施“四进”协同育人机制,推动“绿色工程12项原则”进课堂教学、教材案例、实践平台和科学研究。开设“绿色中国”系列等12门绿色工程通识课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绿色发展理念。修订和新编30本体现绿色工程教育理念的教材,建成60个绿色工程教育教学案例,大力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涵盖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道德与责任、环境生态等要素的绿色工程科研成果,进一步完善绿色工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提升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工科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奖项目均与绿色工程相关,毕业设计(论文)70%以上体现绿色工程理念。

  突出开放,提升国际竞争能力。坚持以工程专业认证工作为抓手,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全过程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秉承“能认尽认”原则,推动所有工科专业开展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复认证、入选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并获得相关国际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专业认证。先后与德国、奥地利等国家多所大学合作举办“化学工程与工艺”等本科专业,成立中德工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以及“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等,与法国化学工程师院校联盟及雷恩国立高等化工学校共建国际卓越工程师学院,加大力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助力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突出共享,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协同企业共创培养体系、共建课程模块、共享优质资源,开设《企业EHS风险管理基础》等一大批由企业深度参与、反映现实工程问题的课程、教材、案例,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产业发展。依托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机械等5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与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开展工程硕士项目化订单式联合培养试点,促进人才供需精准对接和有效匹配。推行校企“双导师”制,建立以科研项目为牵引的紧密型校企导师组和联合指导机制,积极探索有组织的科研与人才培养一体化新路径。建成400余个实践基地,有效推动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有机结合。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入一线挑战应用技术难点,把解决生产实践关键技术难题、创新生产设计模式等引入论文选题,引导学生瞄准真问题,开展真实践,做出真研究,产出真成果,进一步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