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关注】乱象!学习类APP屡次出现涉黄内容 处罚来了
中国新闻来源:央视网 2019年01月16日 18:42
我要分享
原标题:
央视网消息:
【关键词】学习类APP
据CCTV-13《新闻直播间》报道:前不久,央视的报道中,披露了名为“互动作业”的教育类APP,包含大量网络游戏版块。经过调查记者发现,超过100款的网络游戏被“互动作业”APP在某平台上进行推广,未成年人可以通过非实名的方式进行登录,而一些网游还包含大量性暗示、性诱惑、网络交友信息内容。日前,网信办、教育部、全国扫黄打非办相继出台整治意见并通报了处罚情况。
有法律学者指出,2016年国家网信办出台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互联网应用商店服务提供者要对应用程序提供者进行真实性、安全性、合法性等审核。在教育部出台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对APP的内容、链接、应用功能、信息安全等进行严格审查,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互联网飞速发展,所以行业一定要进一步去自律,行业发现问题,要开放媒体监督。问题在萌芽的时候,行业自律的协会就能够提前发声,也会推动国家政策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神药老套路 坑老新骗术
据CCTV-13《焦点访谈》报道: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欺诈,已经成为公害。有关部门一直在严厉打击,但依然屡禁不绝。传统的套路是,骗子拉着老年人嘘寒问暖,然后在租赁的房屋或酒店里大肆宣扬保健品的神奇疗效,把高价保健品推销给老人。最近,随着打击力度的加大,骗子也改变了欺诈的策略,手法比以前更加隐蔽,取证难度也更大。
这两年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加大打击力度,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国共查处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违法案件4.7余万件,涉案货值17.1亿元,公安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9300余名。随着市场监管部门打击力度地不断加大,保健品的欺诈手段也随之升级,市场监管部门仍面临巨大挑战。
虽然说保健品欺诈手段变得更加隐蔽,但是基本套路是万变不离其宗,必打三张牌:打感情牌取得老人信任,打吓唬牌夸大老人病情,再打一张吹牛牌,把某个保健品的疗效吹得神乎其神。对付这些骗子,既需要监管人员掀开他们的底牌,也需要老人们自己能时时警惕,最简单的,有病上医院,买药上药店。同时,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保健品骗局的违法成本越来越高,但由于法律法规细化程度不足,司法介入不充分,处罚手段仍然有限,导致保健食品骗局屡禁不止。要想彻底杜绝保健食品诈骗,还应当在立法上进一步加以完善。保健品诈骗恐怕比电信诈骗由来要早很多,造成的恶果也不在电信诈骗之下。又因为常常披着亲情的“外衣”比电信诈骗更难识破。防止老年人被保健品坑害不能再犹豫,不出实招就不可能见实效。借鉴那些好的办法对症下药,见招拆招,我们才能当好老年人的健康守门人。
【关键词】中国登月“惊叹号”!
据CCTV-13《新闻1+1》报道:带着无数个人类首次的梦想,登月已经12天的“嫦娥小姐姐”给我们传回来的惊喜可以说一个接着一个。在拍到世界第一张令人惊叹的近距离月背影像图之后,今天,最新发布的照片又是头条新闻——跟它一起登月的棉花种子已经长出了嫩芽,这是人类在月球上种植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除了棉花种子,此次跟随嫦娥“姐姐”飞往月球背面的,还有几位幸运的“乘客”: 土豆、果蝇、酵母。
此次任务实现了多个方面的创新,首次实现月球背面着陆与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测控通信,首次实现在月球背面着陆器和月球轨道微卫星的甚低频科学探测,运载火箭多窗口、窄宽度发射和入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首次进行了超地月距离的激光测距技术试验,首次在月面开展生物科普展示,首次开展国际合作载荷搭载和联合探测。
中国探月人十余年来努力的结果。是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探月之路。从2004年立项以来,中国的探月工程已经完成了5次任务,全部获得成功。令人骄傲的是,继美、欧之后,中国,也建成了自己全球布局的深空测控网。而在未来对宇宙的不懈探索中,中国,不会独享自己的成果。事实上,重视航天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其他国家分享数据信息,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航天一贯的宗旨。
【关键词】“智慧司法”
据CCTV-13《朝闻天下》报道:2018年以来,各级人民法院在诉讼服务的过程中也充分运用了科技的力量,来让老百姓的诉讼更加便捷、高效。律师可以用手机申请一个电子调查令,电子调查令与传统的调查令最大的区别就是可以手机在线申请,不要再跑法院申请,免去了奔波之苦,大大提高了效率。电子调查令是北京朝阳法院的互联网诉讼服务平台推出的一项新功能。2018年朝阳法院的互联网诉讼服务平台推出的手机端。参与诉讼的当事人只要通过微信关注这个公众号,就可以在手机上进行包括立案、提交证据、开庭、调解、执行等多个诉讼环节。
如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生活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当互联网和司法工作相结合能够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跟上时代和科技变革的还有城市管理。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以信息化升级改造为契机,深化公安信息化工作,提高公安机关智能化水平,让警务更高效。大数据平台还结合毒情特点,研发了多个智能实战应用模型,全面提高了查缉效率,增强了查缉精准度,创新了查缉的方式。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政法机关充分利用新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的互联网法院应运而生,新的诉讼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司法实践中切实感受到了方便、快捷、高效。如今全国3000多家法院基本实现网上立案、庭审直播、远程开庭、远程调解。人民法院的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的办案方式,让司法服务更加透明、便民;让审判执行更加公正、高效;让司法管理更加全面、科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
【关键词】罚太轻?
据CCTV-13《东方时空》报道:2018年11月14日,一个名叫“花总丢了金箍棒”的微博发布了视频《杯子的秘密》,曝光了国内十几家五星级酒店存在的卫生问题,这个视频引发公众对酒店卫生质量的高度关注。这还没完,视频发布之后两天,16日和17日,微博的博主吴先生的个人信息被曝光,甚至遭到死亡威胁,随后,吴先生报了警并一直在寻找泄露其个人身份信息的源头。近日,深圳公安发布通报对泄露网友“花总”个人信息的深圳某酒店经理,42岁的彭某予以行政拘留7日、罚款500元的处罚。
源头找到了,但只罚了500元拘7天,有公众质疑,这样处罚的依据是什么?罚得是不是太轻了?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隐私,是否应该加大违法成本?我国刑法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将公民的个人信息非法提供出售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到7年有期徒刑。具体到“花总”这个个案来讲,由于违法行为人目前所泄露、非法提供的只是花总个人的身份信息,而且没有证据证明违法行为人有非法获利以及非法获利的数额超过了5000元,所以违法行为人,他的行为尚没有达到犯罪的程度,尚不足以达到通过刑法予以刑事追诉的程度,违法行为人的行为只是一般违法行为,因此公安机关是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处以七日的行政拘留,并处500元的罚款,在适用法律上并无不当。
未来,这种违法成本一定会有所提高,这样才能有效震慑这些违法犯罪。公民的个人信息可以说是社会的顽疾之一,我们任何一个人可能都会接到过莫名其妙的电话,对方了解你的多方面信息。这已经严重侵害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需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其进行打击。涉及到违法犯罪的公安部门会出手,有些网络应用肆无忌惮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相关主管部门必须要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对于公民信息的所谓合同范本主管部门要出提示,让其更加合理、合规经营,来获得应该获得的信息,而不是肆无忌惮野蛮掠夺信息。从而让大家在信息社会无处遁形,未来如果不能进行严肃处理的话,信息安全是不会得到太好的保障。(文/杨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