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钩织“小幸福”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09 02:55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马骏 通讯员叶惠涛

  昨日,记者在大朗镇康复就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大朗康就中心”)看到,一根根细长的毛线经过绕线、勾回、锁针、长针等环节,在学员手里慢慢“变”成了荔枝形状的公仔钥匙扣,展示柜里还有用毛线钩织的玫瑰、康乃馨、绣球花、小苍兰、蔷薇花、郁金香等创意手工艺品。“这些都是残疾人学员一针一线钩织出来的成果。”该中心职训师陈子莹说。

  目前,这些钩织产品的月销售额可达1000多元,遇上节假日或大型活动会更多。一团团毛线在一双双巧手中“开花结果”,也让这些残疾人学员钩织出自己的“小幸福”。

  用心织出艺术之花

  “我患病之后,什么也做不了,很长一段时间对生活逐渐失去信心。”因生育后患病残疾的低保户阿芬一度遭遇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有时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回到娘家后很长一段日子里,一想到余生要在轮椅上度过,她都会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

  如何帮助像阿芬这样的人就业康复?大朗康就中心的职训师经过研究,认为毛线钩织产品生动诠释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同时结合“毛织名镇”大朗镇的特色产业,可以链接大朗丰富的毛织产品、技术与资源,也容易找到市场的突破口。

  职训师与阿芬讨论后,决定一起按照网络教程学习用毛线钩织手工艺品,这样两人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孰料学习这门手艺并不简单,练了一个多星期,两人仅学会了简单的玫瑰花钩织。阿芬觉得钩织太耗时间,还不如做吊牌代加工,心生犹豫的她曾萌生退意。在职训师的耐心劝导下,她最终坚持了下来。

  后来,经过向大朗一些毛织工坊老师傅“取经”,职训师向中心的学员们讲解和示范如何钩织,从抓握钩针的姿势、毛线在手上的绕线方式,到如何入针、钩织、观察毛线的走向、起针、收针,每一步需要注意些什么都进行了细致指导。

  一双巧手,一份坚持,阿芬与另外两位学员小罗、小钟就这样走上了钩针编织艺术之路,将寻常毛线变成“艺术之花”。阿芬一开始只是钩织一些简单的小物件,后来慢慢地能钩织出一些技术要求比较高的花卉花束、创意花篮、摆件等。她的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售卖时迅速成为抢手货。

  创新花样打开销路

  “看着自己用双手钩织出的一件件作品,觉得很有成就感。”阿芬说。随着学员的钩织作品越来越多,大朗康就中心将这些手工制品向外销售,主要根据市场参考价以及学员的制作时间来定价。

  刚开始,销售情况并不理想。于是,他们在龙福阁素食馆、启德志愿服务队驿站等地建立代售点,同时在大朗镇举行的各类大型活动中摆摊售卖。大朗康就中心还联系了东莞市志愿服务总队启德分队作为代销方,在荔香湿地公园设置一个驿站放置手工展示台,以供参观来往的人员了解购买。启德分队也会在每月的相关宣传摊位上售卖大朗康就中心的产品,提高学员们的收入。

  “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都会特意针对节庆钩织不同的产品。”陈子莹称,比如春节临近就钩织各种盆花装饰品,适合放在家中客厅摆放,寓意红红火火;最近端午节马上来临,学员就开始钩织粽子工艺品。“总之要根据不同时间段玩不同的花样,迎合市场的需求。”陈子莹说。

  随着钩织产品走俏,中心团队发现钩织品难度较大,对学员的动手能力要求高,目前中心只有阿芬以及另外两个学员是主力,产量没办法跟上。中心团队开始思考如何能让能力不同的学员加入到钩织项目中,并细化出协作组、包装组、销售组等岗位,通过团队协作大大提升了出品效率与质量。

  每逢“出粮”学员开心一整天

  目前大朗康就中心的钩织产品每月销售额可达1000多元,遇上节假日或大型活动收入会更多。

  2023年“荔枝节”前一个月,大朗镇妇联特意邀请该康就中心制作与荔枝相关的手工艺品,学员们纷纷积极响应,制作一幅1.8米长的钻石画荔枝图及一批荔枝钩织钥匙扣。经过通力协作,学员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并在荔枝节上成功展示,受到了来往群众的一致好评。“去年大朗‘荔枝节’我们的销售额创了新高,卖了6000多元。”陈子莹说。

  “每个季度,我们都会把钩织产品所获利润全部分配给学员,每逢‘出粮’他们都要开心一整天。”陈子莹称,虽然对于残疾人学员来说,钩织是一项技术活和体力活,做起来并不容易,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用勤劳的双手能实现自身价值,力所能及地回馈社会并带动更多人活出精彩人生。

  就业康复助更多人走上“幸福路”

  作为“毛织名镇”,大朗镇不仅拥有世界级的毛织产业集群,还衍生了丰富多彩的毛织文化。大朗康就中心紧紧结合大朗毛织产业的优势,于去年推出了“钩织、筑梦”大朗康就残障人士辅助性就业项目。该康就中心是由大朗镇公共服务办、镇残联资助的公益性机构,学员主要是精神、智力残障人士和符合条件的重度残障人士。中心为学员开展康复、职业等相关服务,手工艺品制作便是其中的代表性项目。

  “这一辅助性就业项目是我们重点开展的技能培训项目之一。”大朗镇残联理事长、康就中心主任刘素婷说,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打造大朗镇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让残疾人收获自信与健康,同时也能自食其力,鼓励他们坚强面对生活,积极融入社会。”

  目前大朗康就中心共有学员32名,主要开展手工代加工、到工厂兼职、毛织钩织手工艺品等公益就业康复项目,通过按比例引导就业、个体灵活就业、集中就业等方式,持续拓宽这一特殊群体的收入渠道,努力助其走上自力更生的“幸福之路”。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